在新加坡,关于餐饮业现状的讨论越来越焦虑。从经验丰富的厨师到普通食客,越来越多人觉得:出了问题。
米其林星级餐厅陆续关门,经营多年的家庭餐馆也相继歇业。仅在2025年,新加坡平均每月就有307家餐饮店关闭——乍看之下,确实令人担忧。
这种趋势很容易被误读为“危机”:行业萎缩,失败成潮。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看待,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这并不是衰败,而是更新的开始。
大局观:这是“创造性毁灭”的真实写照
我们先来对比一下数据。
2024年,新加坡餐饮业的平均月关闭量是254家。2025年确实有所上升,但与此同时,新开张的数量也在增加。同一年,全岛新开餐饮店超过3,790家,平均每月达316家——远高于关闭数。
这反映出一个根本问题:新加坡的餐饮业不是在崩溃,而是在转型。
我们正在目睹的是“创造性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那些过时或不再贴合市场的商业模式逐步退出,更具活力、契合消费者期待的新概念正在取而代之。
勇敢、贴近、灵活的品牌正在崛起
餐厅关门容易成为头条,因为它有戏剧性。但我们很少听到那些“安静崛起”的新品牌——它们正在从根本上重新思考餐饮体验。
看看目前表现良好的餐饮类型,你会发现一些明确的趋势:
- UFO Burgers:韩式街头汉堡,结合网红吸引力、价格亲民与便携性,深受追求新奇与性价比的年轻消费者喜爱。
- 健康汤品专门店:简约空间,主打健康、清淡、使用本地食材,赢得城市中注重养生的顾客青睐。
- 多感官精致餐饮:如 Sensorium 餐厅,结合高端料理与沉浸式科技体验(音效、气味、投影),打造真正“体验式”的用餐环境。
- 混合概念空间:例如兼作画廊的咖啡店、举办领养活动的宠物友好餐厅,或开设在瑜伽馆内的果昔吧等。
这些并非噱头,而是对当代消费者价值观的深入理解:他们看重真实性、可持续性、品牌故事、价格敏感度;而在高端市场,体验感与独特性缺一不可。
米其林 ≠ 大众认同
餐饮格局的一大变化,是新加坡与“米其林指南”之间的复杂关系。
当然,米其林代表着国际荣誉。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赢得本地人的忠诚。即便是见多识广的新加坡食客,也常常对米其林榜单抱有怀疑,甚至漠不关心。
以我岳母为例,她坚信“最好吃的豉油鸡”绝不在米其林榜上——而她的看法绝非个例。在新加坡,美食的公信力更多来自口碑、熟食中心文化以及社区中的老字号。
这对于餐饮经营者而言,是一个关键提醒:光靠全球奖项,不足以赢得本地认同。如果无法契合本地口味或价格预期,即使再精致的料理也可能被市场淘汰。
不转型,就出局:这是新的经营底线
信号已经越来越清晰:必须转型,否则就会被替代。
消费者的偏好正在快速变化——可持续性、植物性餐食、健康菜单、灵活用餐方式、以及数字互动等,都已不再是“潮流”,而是基本要求。
对于资产持有者、经营者和投资人而言,这种变化不是威胁,而是对创新的召唤。
在我为亚太地区的酒店、餐饮等全方位“款待类资产”提供咨询的过程中,也亲眼见证了灵活策略带来的成果。2025年表现最好的餐饮资产,并不是那些曾经光环加身的老品牌,而是:
- 以富有故事性的现代概念,重塑表现不佳的门店
- 根据收银系统和客流数据,实时调整菜单与价格策略
- 在设计上打造“可上镜”的社交媒体时刻,同时保持出品质量
- 把握新兴消费需求:如清真高端餐饮、结合办公空间的咖啡馆、或以植物为主的试吃菜单
真正的趋势:是流动,而非衰退
新加坡的餐饮行业并非正在下滑——而是在流动。
确实,更替频繁。但这并不一定是坏事。反而,它常常是“健康的新陈代谢”——那些与市场脱节的老品牌让位于更贴合当代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新模式。
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业变得轻松。相反,它充满挑战、高度竞争、并持续变化。但对于理解新格局的从业者来说,也意味着新的巨大机遇。
那些最终胜出的,将是懂得保持好奇、保持相关性,并持续倾听用户声音的人。他们靠的不仅仅是“赶潮流”,而是数据驱动、持续对话、以及精准的设计。
所以下次当你又听说某家餐厅关门,不必急着断言“行业不行了”。更可能的是,这是另一段全新旅程的起点。
而这样的未来,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Read the English artic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