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间,WBD101执行董事Kow Ping一直是可穿戴健康技术领域的先锋,早在全球掀起热潮之前,他已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从最初通过音乐提升运动表现的想法,到如今具备传感器功能的智能耳机(hearables),他的产品正逐渐影响老年照护、远程医疗,甚至朝觐期间的朝圣者安全。
在这次坦率对谈中,Kow Ping回顾了自己从制造MP3播放器,到塑造一个连Apple都在近期才进入的数字健康领域的旅程。他分享了如何以同理心引领团队、为何东南亚的医疗挑战需要本地化创新,以及年轻一代如何推动公司迈向新阶段。
Kow Ping如何引领东南亚健康科技的未来
问:作为WBD101的执行董事,您的日常工作是怎样的?
答:WBD101专注于我们称之为“hearables”的产品,也就是内置健康传感器的耳机,可以检测生命体征,类似智能手表的功能。
我每天都要与客户、政府机构和科研伙伴密切合作,了解他们在医疗保健上的痛点,思考我们的技术如何为他们解决问题。这包括头脑风暴新的应用场景、回应项目需求,或参与试点项目与竞赛。
我们的许多合作方都面临着医院预算缩减或慢性病负担加剧的问题,特别是在香港、中国和新加坡等市场。我主要的职责是将这些需求转化为实用、可扩展的解决方案,并将我们研发的技术落地。
问:经历12年创业,什么仍让您对这项工作充满热情?
答:十二年前,我与联合创始人一起,从制造 MP3 播放器转向了在耳机中嵌入传感器。当时,智能手机尚未普及。但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人们在听音乐锻炼时似乎不容易感到疲倦。正是这个观察启发了我们——如果我们能把音频和健康感应结合起来,会发生什么?
我们确实是很早就进入这个领域——甚至可能早得有些过头——但目前已经有大约 30 个耳机品牌获得了我们的授权,这些品牌共计推出了超过一百万台具备感应功能的设备。今年,像 Apple 这样的行业巨头终于发布了支持健康感应功能的耳机(如 Powerbeats Pro 2),这正好印证了我们当初的愿景。同时,我们也从专注于健身领域,逐步转向了医疗保健,与医院和老年护理机构展开合作,这种使命感一直是我们坚持下去的重要动力。
问:您如何看待东南亚医疗体系的扩展,尤其是在服务不足的地区?
答:东南亚发展迅速。比如在印尼,90%的医疗专业人员集中在爪哇和苏门答腊岛,这对偏远地区是个大问题。
正因如此,我们正在打造一种既易于使用又精准的可穿戴耳机设备,即使是非专业人员也能轻松操作。与医院级的设备不同,这些耳机不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来操作也能正常工作。与此同时,AI 驱动的健康教练也开始大量出现,这在医生数量不足、尤其是像巴布亚或加里曼丹等地难以吸引医生前往的地区,将发挥巨大作用。因此,将 AI 健康教练与这类可追踪生命体征的、支持语音提醒功能的易用耳机结合,有望真正解决这些医疗资源短缺的难题。
问:在印尼方面,接下来的合作重点是什么?
答:我们希望能够与印尼的大学展开合作,就像我们之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以及香港的高校所做的那样。其中一个重点领域是监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比如因污染而高发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以及高血压和心律不齐等健康问题。将我们的技术针对印尼市场进行定制化,是我们愿景中的关键一环。
问:您关注哪些2025年及以后的新趋势?
答:我们正密切关注耳内健康技术的发展。Apple 推出的新款 Powerbeats Pro 2 进一步验证了这个市场的潜力,但我们相信,听觉类可穿戴设备(hearables)将走得更远,不仅仅提供健康监测,还能带来可操作的实际益处,比如播放舒缓音乐来改善睡眠、屏蔽打鼾声,或者在睡眠中监测血氧水平,并建议用户调整更佳的睡姿。
我们正在推动的一个具体项目,是为前往麦加朝圣的朝圣者设计的。在朝圣期间,气温极高,中暑是非常常见的风险。我们正在开发一款耳内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核心体温,在用户体温过高之前发出预警。这对年长的朝圣者来说,有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救命”设备。
创业韧性、团队建设与同理心的修炼
问:有没有哪段经历或哪本书深刻影响了您的领导风格?
答:创业领导者面临的最大矛盾是:你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去启动一个项目,但当要扩展或转型时,你又必须保持开放,尤其是要听取聪明投资人的建议。
我从《跨越鸿沟》这本书中学到了这个道理。你第一版的商业计划书往往与第十版完全不同。你必须不断演进,并邀请他人共同见证成功。这种开放心态是我最宝贵的领导课题之一。
问:能谈谈你们的投资人吗?你是如何挑选的?
答:我们的一位天使投资人是Professor Ping Ko,他也是无人机公司DJI的大早期投资者。他的经验横跨半导体与医疗保健领域。像他这样的人能够加入我们的董事会,对我们来说是一大优势——不仅仅是在资金层面,更重要的是他带来了宝贵的洞察力、人脉资源以及行业信誉。
问:作为一位身兼数职的创始人,您如何管理时间与团队?
答:我逐渐意识到,个人生活与职业发展其实是紧密相连的。与其刻意区分,不如让两者相互启发。比如在节日聚餐时,我和一位亲戚随意聊天,没想到这段轻松的对话竟然意外地帮我解决了一个业务难题——只是因为我愿意坦诚分享自己的工作内容。
作为负责销售与市场的负责人,我经常在各种场合进行交流和推介。这不属于标准工时内的工作。事实上,我们有一个健康产品的灵感,正是来源于我母亲在COVID期间的经历——这再次说明,个人经验可以催生真正有意义的商业解决方案。
过去我敬佩那些每天工作到深夜的领导人,但后来发现这常常以牺牲家庭为代价。现在,我更专注于“在场”,无论是在团队还是家庭中。这不是“平衡”,而是“融合”——开放分享,让有意义的联结自然发生。
问:有没有哪一个个人瞬间,深刻影响了你们的产品?
答:是的,在新冠疫情期间,我非常担心在新加坡的年迈母亲。她无法与朋友见面,心理状态也因此受到影响。这促使我们萌生了一个想法:打造一款可穿戴耳机系统,不仅能监测生命体征,还能帮助长者与护理人员保持联络。我们将这个概念提交到了「香港创科大赛(Hong Kong I&T Grand Challenge)」,并获得了约 80 万港元(约 12 万美元)的奖金。目前,这款原型产品已开始在医院投入使用。这成为我们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将同理心与技术创新真正结合在了一起。
问:你如何与Z世代和实习生合作?
答:我学会了给予他们试错的空间。我们聘请了许多Z世代,每年夏天还会接纳8至12名高中到大学阶段的实习生。我们在新加坡赢得COVID竞赛的提案中,就有一名实习生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些经历让我明白要“多听少说”。我依然会在关键时刻提供指导,但我尽量不去微管理。
问:从你的经验来看,人们如何应对健康数据?
答: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不只是城乡差异,而是人类行为的共性。如果你问别人“你在意健康吗?”,几乎每个人都会说“是”。但如果你再问,“你今天喝了八杯水吗?”,大多数人就会犹豫,甚至会问“咖啡算吗?”
事实是,当人们拥有准确的健康数据,比如心率、体重、睡眠情况时,他们更有可能采取行动。COVID期间,我体重91公斤,靠着心率监测耳机掌握了运动节奏,再结合体重记录,最终减重15到20公斤。这种“可视化”让行动变得更容易。
但不是每个人都会这么做。有些人明知道不能喝酒抽烟,依然会做出相反的选择。数据本身不会改变人性,但当人们准备好了,数据就是促发行为改变的关键。
问:有没有一句座右铭,您愿意与大家分享?
答:有一句话深深影响了我。虽然不是我原创的,而是朋友告诉我的,但我一直记在心里。
我本是计算机工程出身,现在却在做医疗科技。虽然我不是临床背景出身,却时常是和大学教授、医疗伙伴谈合作的那个人。
这句话是:“不要在别人拒绝你之前,先拒绝自己。”
很多人总是先否定自己,说“我太害羞”“我做不到”。但事实上,对方还没说不行,你就已经先说不行了。这样的心态会让你错失很多机会。
对我来说,正是先相信自己,哪怕背景并不符合常规,也让我有勇气迈出去、对话、成长。
Kow Ping的“同理式创新”蓝图
无论是赋能年轻实习生、重新定义老年护理、还是打造面向朝圣者的防热中耳机,Kow Ping的故事是一个扎根亚洲医疗挑战的创新范式。
他的成功经验证明,只要时机准确、战略灵活,并保持倾听的态度,即使是利基市场的技术,也能发展为全球级的解决方案。对于正密切关注亚洲医疗改革的投资者和企业家来说,Kow Ping展现了一个兼具深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稀有典范。
Kow Ping目前也在积极寻求与东南亚各地大学的合作,特别是那些致力于探索可穿戴设备在公共健康、老年护理和慢性病管理中作用的研究机构。这些合作反映了他坚定的信念——未来的医疗创新必须连接学术、社区与护理。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中,他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重要的,仍然是信念与同理心。
Read the English artic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