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日程、紧迫的目标、不停的任务切换——这几乎成了许多企业创始人和管理者的日常写照。但在持续奔跑的过程中,情绪健康往往被忽视。我们精心制定增长与战略计划,却很少为情绪负荷做准备。
行为分析师、Emotional Intelligence Mastery(情商精进)创始人 Mona M Amid 坚信:真正的韧性来自于“预备”,而非“应对”。凭借她在企业、人道援助和高风险环境中的多年经验,Mona 帮助人们在压力转化为倦怠之前,先打好情绪的根基。在本次专访中,Mona 分享了情商如何从个人优势跃升为领导力的重要资产。
Mona 的旅程:从自我成长走向使命驱动的事业
Q:是什么促使你创办 Emotional Intelligence Mastery 的?
A:疫情期间,我看到周围的人在心理与情绪上濒临崩溃。我意识到,很多人其实并没有掌握在生活剧变中应对的能力。
这很正常。就像人在火场中,很难准确操作灭火器——因为你已经在燃烧、被烫伤、痛苦挣扎,思绪混乱、手脚不听使唤。
同理,当你被强烈情绪(比如焦虑、愤怒、抑郁)困扰时,是很难“自我调整”出来的。
而一旦形成心理或情绪障碍,要走出困境可能会是一段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我一直坚信“预防胜于治疗”。换句话说,学习应对技巧的最佳时机,就是你现在还“安好”的时候。
让它成为一种习惯,内化成你的一部分。当生活投来曲线球(它一定会的!),你就能迅速运用这些方法来应对。即使挑战极大、冲击猛烈,你也能更有韧性地反弹回来,而不是跌入黑暗深渊。
我创办 Emotional Intelligence Mastery,就是为了提供一个平台,帮助人们掌握情绪管理的技能与工具,不只是为了“活着”,更是为了在个人与职业生活中都能“活出精彩”。
Q:你如何将情商方法同时应用于企业高管与弱势群体?
A:情绪智能的核心原则是通用的,但表达方式与传递形式必须“以人为本”。
面对高管时,我的重点是领导力、决策力、心理安全、影响力与说服力……如何通过情商驱动绩效、提升影响力、创造成果。
而对于弱势群体,我则聚焦于韧性、自我觉察与身份认同……如何通过情商重塑人生叙事、修复人际关系、找回内在平静。
在两种场景下,目标都是“赋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掌控”。就像我的导师、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传播与行为分析硕士课程中的 Cliff Lansley 博士所说:“情商并不是软技能。相反,它是一种‘硬核智慧’。”
Q:情绪健康在缓解职场倦怠中扮演什么角色?
A:在 2025 年 3 月,我参与了 HR & WorkTech Asia 峰会,并主持了“未来职场:提升生产力与维护员工福祉”主题的圆桌论坛。期间,我也从多位业内 HR 领袖那里获得了宝贵的洞察。
总结起来,有三种倦怠的常见模式:情绪压抑、过度责任感,以及完美主义倾向。
倦怠不仅仅是“事情太多”,更多的是“恢复时间太少、缺乏认可与真实连接”。
情绪健康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暂停、觉察、转向”的心智肌肉。情商的策略与技巧,能让管理者与员工停止内耗、学会更有效沟通,打造不只是“抗压”,更能在压力中成长的团队。
在我为领导者开设的情商课程中,我们首先识别情绪状态,然后通过设定界限、正念练习、认知重构等方法来进行调节。我们还会探讨思维模式与语言表达。让“倦怠”成为一个信号——不是脆弱的标志,而是优先级失衡与压力未处理的警示。我们一起正面处理它。

Q:你观察到哪些趋势正在塑造亚洲领导者的情商未来?
A:亚洲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导时代,情商早已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竞争优势”。
疫情加速了这一转变,揭示了缺乏情绪连结的管理方式所带来的成本(如高离职率、病假增多、冲突频发、士气低落、生产力问题等)。
我看到,企业开始更多关注“以人为本”的领导风格、心理安全与包容性沟通。同时,“跨文化情商”也逐渐兴起,领导者被期待拥有“理解细腻差异”的能力,而不只是“行使权威”的能力。真正优秀的领导者,不只是“管人”,而是“懂人”。
Q:在个人成长领域建立使命型品牌,你有哪些深刻体会?
A:最大的体会?影响力来自对使命的坚守。
当你将品牌建立在“情商”之上,你就必须“言行一致”,特别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人们并不只是购买课程,他们更购买“信任”。
收起自我,保持人性,脚踏实地,不贩卖你自己都未曾经历过的“转变”。
Q:你的户外探险和人道主义工作如何影响了你的情商事业?
A:我曾深入60米的洞穴探险;漂流时筏子突然翻覆、被困于岩石下;在攀登陡峭山峰时,鞋底整个脱落;在喜马拉雅山徒步时,遭遇突如其来的暴风雪。
在这些极端环境下,情绪智能不是“理论”,而是“实操”。你必须学会管理恐惧、挫败(包括对团队与对自己的不满)、手头的挑战,同时保持冷静、快速思考、果断决策……因为你的生命就掌握在这一念之间。
在公益方面,我领养并长期支持位于尼泊尔加德满都的孤儿院——Our Children Protection Foundation Nepal(OCPFN)。即使我不在现场,也有当地的团队帮助执行各项活动。

那些孩子和看护人们……他们脸上总带着平静与幸福的神情。哪怕条件极其简陋(没有像样的床铺、学习与娱乐空间,冬天连热水和御寒衣物都很缺乏)。
我热爱并活在生活的多维度中。这些亲身经历为我的演讲、培训与教练工作注入了更多厚度、真实与色彩。
Q:最近有没有哪个瞬间特别提醒你,这项事业为何值得坚持?
A:曾有一位参加我“领导者情商训练营”的学员,他带领着超过 100 人的团队,却常常觉得与团队之间有“情绪盲区”。
在学习“微表情识别”(情商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后,他开始理解如何捕捉并解读细微的情绪信号。单这一项技能,就让他在领导中表现得更加清晰、富有同理心和自信。而在个人生活中(他是一名单亲爸爸,过去有些情感错误),这也帮助他更好地准备新一段关系。
还有……(我讲到这总会哽咽)有人发信息说:“谢谢你,Mona。”因为我帮他们挽救了婚姻、事业……甚至性命(至少有两位)。这一切让我所有的泪水、努力、时间、热情和付出都变得值得。
我感恩,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带来一点点不同。
内在领导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Mona 的故事温柔而有力地提醒我们:成长,不只是“加速扩张”,更是“稳中前行”。她告诉我们,情绪智能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须提前准备的“工具箱”。
从捕捉细微情绪线索,到做出更周全的决策,情商让我们更好地面对自己,也更好地领导团队。对于正在亚洲市场奋斗的企业家与管理者来说,真正的竞争力不是“永不停歇”,而是拥有“情绪的清明、内心的沉着,以及敢于按下暂停键的勇气”。
Read the article in English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