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9, 2025
No menu items!
Solve Education Annual Report 2023

Dr. Nisha Abu Bakar:如何打造更具韧性与包容性的旅游产业

每位创业者都渴望晴空万里、稳健成长。然而,现实中的创业旅程,往往更像是在变幻莫测的海面上航行——有时风平浪静,转瞬又波涛汹涌。对于那些投身旅游行业的创业者来说,这股风浪尤为猛烈。很少有哪个行业像旅游业这样,面临着如此高的不确定性——一场全球性危机就足以让整个业务在瞬间停摆。

但也正是在这些风暴之中,一些真正的领导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航道。Dr. Nisha Abu Bakar 就是这样一位领导者。她的故事,不是关于如何避开挫折,而是关于如何直面挑战、在每一个转折中不断学习,并将每一次困难转化为推动影响力的燃料。从 9/11 事件带来的冲击,到新冠疫情引发的行业巨变,Nisha 的成长之路为所有在动荡环境中寻求突破的创业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当脚下的土地不断变化,我们又该如何坚持前行?

关键要点:

  • 将挫折转化为学习机会 —— 危机往往是创新的大门。
  • 专注于长期影响,而非短期收益 —— 在商业模式中深植可持续性与社区价值。
  • 在前行的路上赋能他人 —— 包容性的领导力能够打造更坚韧、更具韧性的企业。

旅游业教会我们的韧性与重塑

问:在您的旅游行业职业生涯中,有哪些关键的转折点?

答: 我的旅游行业生涯可以说是由一系列关键时刻所塑造的,这些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职业轨迹。

1992 年,我第一次踏入旅游行业。当时我怀揣着对旅行的热情,也敏锐地意识到旅游业所蕴藏的巨大全球潜力。对于我来说,这次从社会工作背景转向旅游领域,是我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重大转型。

2001 年的“9·11”事件,是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全球旅游业在这场危机中几乎陷入停摆,但我选择将这一挑战视为成长与发展的机会。这一选择促使我攻读了旅游管理 MBA,也为我在企业内部设计培训及人才发展项目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2003 年,SARS 危机席卷亚洲。这次我没有选择退缩,而是积极投入旅游行业的人才能力建设,设计出创新型培训课程,提升新加坡旅游从业者的专业技能。这一努力最终在 2010 年获得了新加坡人力发展局(Workforce Development Authority)颁发的“杰出旅游培训师奖”(Outstanding Tourism Trainer)。

在 2000 年代初,新加坡开始打造国际教育枢纽。在这一背景下,我有幸受邀担任旅游课程的学术负责人、讲师及共同课程开发者。这一经历让我在产业经验与学术知识之间搭建了桥梁,逐渐形成了我今天所说的 “Pracademic”(融合实践与学术的学者型领导者)身份。

随着亚洲旅游行业的迅速崛起,我在新加坡建立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旅游发展框架,逐渐成为其他新兴旅游市场争相学习的对象。来自不丹、斯里兰卡、印尼、越南等发展中旅游市场的机构,纷纷向我寻求专业咨询服务,希望在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同时,因地制宜地打造可持续旅游生态。这一过程中,我也开启了国际旅游咨询的新篇章。

创办 World Women Tourism (WWT) 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具标志性的转折之一。我与两位男性盟友共同发起这一平台,源于我们对女性在旅游行业中所面临的长期困境的深刻认知——从薪酬差距到管理层代表性不足。这一平台在新冠疫情期间加速成长。当旅游业经历史无前例的冲击时,WWT 借助数字化手段,迅速连接全球女性旅游从业者,开展线上导师计划、知识分享讲座及支持网络。这一原本为了应对危机而启动的项目,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全球赋能平台,持续支持旅游生态系统中的女性群体。

回顾自己的职业旅程,我始终坚信:行业危机虽然在当下令人痛苦,但也常常为那些愿意适应与创新的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新机遇。从 9/11、SARS 到新冠疫情,每一场变局都让我不断重塑自己在旅游行业中的角色,并在动荡中拓展了影响力,这些是平稳时期无法带来的成长。

问:您曾与多个国家的旅游局及政府合作,您认为如何才能让政策与创新有效结合?

答: 成功地将旅游政策与创新相结合,关键在于建立具有适应性的政策框架,既要保障各方利益,又要为创造力与增长预留空间。

在与不丹、斯里兰卡、印尼、南非、越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旅游局和政府合作过程中,我总结出几项决定性的成功因素:

第一,务实的现状评估是合作的基石。 有效的政策设计必须基于对旅游资源、限制因素以及社区需求的真实了解。我的方法始终是促成私营与公营部门的深入对话,在此基础上制定战略规划。

第二,政策应具备前瞻性与灵活性。 最成功的旅游局制定的政策往往是设立“护栏”(guardrails),而非一成不变的硬性规定。例如在不丹,“高价值、低冲击”的旅游政策为创新体验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既保护了文化完整性,又带动了经济发展。

第三,知识共享是创新的催化剂。 搭建产业从业者、学术研究者、社区代表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交流平台,往往能够激发突破性的解决方案。在我为西开普省政府(Western Cape Government)和不丹旅游局(Department of Tourism Bhutan)提供咨询期间,就亲眼见证了这种多方协作如何促进政策创新,同时保障地方利益。

第四,数据驱动是评估政策效果的关键。 旅游局和政府必须系统性地收集和分析数据,建立政策反馈机制。如果缺乏这一闭环,即使是出于良好意图的政策,也有可能逐渐失效或适得其反。我在多个地区进行的可行性研究和市场情报分析反复证明:只有以数据为依据的政策,才是支撑可持续创新最稳固的土壤

问:您对在亚洲布局旅游相关项目的创业者或投资人,有哪些建议?

答: 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在进入亚洲旅游市场时,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须关注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重金投入服务质量,打造卓越体验。 亚洲旅行者越来越期待无缝衔接、个性化的服务体验,而国际游客则更青睐具有专业水准的真实互动。那些在人才能力建设和技术解决方案上同步投入的企业,往往能够在这一领域脱颖而出。

第二,产品创新必须超越表面形式,打造真正具有变革性的体验。 我观察到最成功的旅游项目,都是那些能够解决游客真实需求,或是打开以前难以触及的全新体验大门的项目。思考你的企业如何创造出旅行者无法轻易复制的独特价值。

第三,从一开始就将可持续发展原则深植于业务之中。 这不仅是道德上的选择,更是日益成为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不丹等地已证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支撑高端定价模式。投资人应认识到,真正落地的可持续行动,并非短期负担,而是对长期价值的保护。

第四,建立超越交易关系的深度社区合作。 最具韧性的旅游项目,往往深深扎根于当地生态系统,与社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纽带。这不仅增强了项目的真实性,也让社区自然成为品牌的传播大使。

第五,深刻理解“亚洲并非一个整体”。 每个市场在消费行为、法规环境、竞争格局上都有极大的差异。我见过太多企业因为盲目将某一亚洲国家的成功模式复制到另一国家,而没有做好本地化,最终以失败告终。

第六,资本投入要有耐心,做好长期规划。 旅游项目通常需要比科技创业更长的孵化周期,但一旦建立起来,往往能带来极强的稳定性。我接触过最成功的旅游投资人,他们深刻理解旅游行业的周期性特征,并据此合理安排投资节奏。

问:您的职业经历横跨学术、咨询及领导力领域,旅游业能为其他行业的领导者带来哪些启示?

答: 旅游业的确为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世界,带来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深刻经验。

首先是韧性。 很少有行业像旅游业一样,经历过如此多的重大灾难——从恐怖袭击、传染病暴发,到自然灾害和经济危机。但正如我在 9/11、SARS 以及新冠疫情中亲身经历的那样,旅游业每次都能在打击后变得更强大、更具创新力。这种迅速适应变化环境、又始终坚守核心价值的能力,是其他行业领导者值得学习的重要课题。

其次,是情感连接的力量。 旅游的核心是为人们创造难忘的、具有情感共鸣的体验。无论哪个行业,企业都能从旅游业中学到,如何通过讲好品牌故事、打造情感共鸣的客户体验,来建立持久的客户关系。

然而,旅游业也带来了不少警示:

一是对技术变革的抗拒,曾让行业失去了主动权。 传统旅游企业因未能及时适应技术创新,逐步被 OTA 平台及共享经济模式所取代。这一过程清晰表明:任何行业都无法免疫于科技颠覆,抗拒变化的企业终将被边缘化。

这也进一步凸显了:保持敏捷与拥抱创新的必要性。 即便这些创新可能颠覆现有的商业模式,最成功的旅游企业,恰恰是那些能利用变革力量、而不是对抗变革的企业。

另一项深刻教训,来自旅游业长期存在的薄利困境。 由于竞争激烈、差异化不足,行业内许多企业只能在价格上展开竞争,陷入“价格战”,形成恶性循环。这使得企业缺乏资源去投入人才培养、创新或服务质量提升。疫情的暴发,更加暴露了这一弱点——很多企业因缺乏财务缓冲而难以支撑长期的收入损失。这是对所有行业的一个警示:过度依赖短期价格竞争,可能导致企业在危机时刻最脆弱。

旅游业在可持续发展上的历史性忽视,也是一大警钟。在诸如威尼斯、巴厘岛这样的热门旅游地,环境破坏与文化流失问题突出,而当地社区却未能从旅游收益中获得应有的回报。过度旅游(Overtourism)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好在疫情也为各地带来了难得的反思窗口,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旅游发展路径,向更加可持续、更加包容的模式转型。

这也为所有行业领导者带来了一条宝贵经验: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影响力建设,必须提前布局,而不是等到危机逼近时才匆忙补救。

最后,旅游业的成功,体现了多方共赢的“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理念。 成功的旅游项目,往往是那些在设计之初,就平衡了社区、政府、企业及游客等多方利益的项目。这样的多元协作机制,能帮助企业在市场环境和监管变化中保持稳定与韧性。

问:您在女性旅游赋能方面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这如何影响了您的领导力?又为什么这对行业的未来如此重要?

答: 赋能女性旅游从业者的工作,深刻塑造了我的领导理念与实践方式。当我联合创办 World Women Tourism (WWT) 时,正是基于对旅游行业内系统性挑战的深刻认知:女性薪酬偏低、管理层代表性不足、创业壁垒重重。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展一种以协作、包容与赋能为核心的领导风格。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有意为之的导师制(intentional mentorship)”的力量。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亲眼见证了有意识的指导和陪伴,如何能够改变女性的职业路径。我们在亚洲开发的 “亚洲女性领导力项目(Asian Women Leadership Program),正是针对亚洲女性在领导岗位上所面临的独特挑战而设计。这一经验进一步坚定了我的信念:领导力的培养,必须具备文化敏感性,并贴合具体的行业与区域背景。

在新加坡、不丹、斯里兰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女性合作的过程中,我逐步提升了自身的适应型领导力(adaptive leadership)。我学会了尊重并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问题解决方式与决策逻辑。这种文化智慧(cultural intelligence),在当今全球化高度互联的旅游产业中,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全球范围内,女性在旅游行业一线工作人员中占了大多数,尤其是在发达旅游市场,但在高层领导岗位上的比例却依然偏低。这不仅是公平正义的问题,更是直接限制了行业潜力的发挥。多项研究已经表明,拥有多元声音的领导团队,决策质量更高,企业财务表现更好

不过,这种情况在各地区并不相同。比如在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地,女性在旅游劳动力中的占比仅有 5% 到 10%。这暴露了深层的结构性、文化性与现实性障碍,持续限制着女性的参与。

要真正推动改变,我们必须主动营造一个女性可以成长、并将旅游业视为有吸引力职业选择的环境。这包括树立强有力的女性榜样、搭建导师网络,以及出台全程支持女性职业发展的政策。

如果没有这些有意识的努力,旅游行业就会失去女性所带来的宝贵人才及创新视角。这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损失,也是整个行业进步的阻力。

此外,女性在旅游消费决策中占据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如果企业的决策层缺乏女性视角,就可能错失对消费者行为及偏好的深刻洞察。我们通过“Women We Watch in Tourism”播客平台,致力于让更多女性声音被看见、被听见。

更重要的是,旅游业在推动女性经济赋权方面,拥有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独特潜力。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当旅游企业设计得当时,能够为女性提供创业与经济独立的机会,创造连锁效应,进一步带动家庭与社区的共同成长。

问:您曾在全球各大舞台发表演讲。在您看来,亚洲旅游的未来走向如何?

答: 亚洲正处在巩固其作为全球旅游领导者地位的关键时刻,不论是接待游客数量还是旅游消费额,亚洲都在不断刷新纪录。未来亚洲旅游业的发展,将受到多重趋势的深远影响:

第一,游客群体与偏好正在发生重大转变。 亚洲奢华旅游市场正在加速增长,游客追求的是独特、深度、专属的高价值体验,而非传统的走马观花型旅游。同时,越来越多的游客渴望“超本地化”(hyperlocal)、沉浸式体验,深入感受亚洲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从泰国的夜间旅游项目,到日本的慢旅游(slow tourism)、印尼的乡村旅游(village tourism),各地正通过真实性与深度体验实现差异化。

第二,人工智能(AI)将深刻重塑客户体验与后端运营。 我们已看到 AI 在旅程各个环节的应用,包括个性化推荐、交通设施的预测性维护等。那些能够战略性布局 AI、同时保有人情味服务的企业,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第三,可持续发展将从理想转变为业务必需。 亚洲各国正逐步摒弃低附加值的大规模旅游开发,转而走向高价值、低冲击的发展模式。不丹每日征收的游客费用,反哺环境保护与社区建设,便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典范。类似的理念,正在亚洲多地落地生根。

第四,公私合作将重塑目的地营销。 新加坡与 Klook 及 Netflix 的合作案例,展示了如何借助商业伙伴关系,更真实地触达目标受众。泰国的“Amazing Chapters”系列推广,也体现了旅游营销从传统广告转向故事叙述型传播的趋势,以满足当今体验导向型旅行者的需求。

第五,亚洲区域内旅游(Intra-Asian Tourism)将持续强劲增长。 区域内低成本航空、高速铁路网络的拓展,以及签证政策的简化,都在加速亚洲旅游市场的深度整合。这将为多目的地组合旅游产品带来全新机遇。

不过,我们必须共同思考两个关键问题:

  1. 如何在扩大旅游规模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与社会可持续性? 亚洲拥有全球最脆弱的一些生态系统,而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在从马尔代夫到尼泊尔的旅游地带显现。
  2. 当旅游业日益技术驱动,如何确保收益能够真正惠及当地社区,而非被全球科技平台所垄断? 在创新与公平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仍将是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赋能他人,重塑成功的定义

真正有力量的领导者,不只是建立企业,更是在打造社区
Dr. Nisha Abu Bakar 的努力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写照——真正的影响力,并非来自盲目追逐潮流或选择安稳之路,而是源于用心倾听、广泛协作,并勇敢地为真正重要的事情发声。无论是为旅游行业的女性赋能,还是推动创新友好的政策环境,她始终坚持这一信念。

对于那些正在亚洲旅游版图上开拓一席之地的创业者与投资人来说,Nisha 的旅程传递了一条质朴却深刻的启示:真正的成功,不只是挺过艰难的季节,更是在风雨中,锻造出更美好的未来——为自己,为他人,也为整个行业。

Read the article in English here.

Febianty Permata
Febianty Permata
Febi 是 New In Asia 的编辑,热衷于打造清晰且富有影响力的叙事内容。她擅长创作引人入胜、富有洞察力的文章,致力于让每一篇作品都能深深触动读者的心,并确保内容具有清晰度、准确性和深远意义。
RELATED ARTICLES

留下一个答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你的名字

- Advertisment -spot_img

Most Popular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