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简历无懈可击。但当我问‘你为什么想要这份工作?’——大多数人都答不上来。”
这句话让 Ryou Tae-sub(류태섭)记忆犹新。作为一名招聘官,他见过成千上万聪明而资历优秀的求职者,却常常发现他们无法清晰表达自己求职的真正动机。
正是在这一时刻,他意识到:问题不在人,而在体制。
如今,Ryou 成立了 MYOWN ——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职业探索平台。该平台现已在韩国被多所大学、政府机构和企业采用,特别是帮助年轻求职者发现自己的潜力,并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工作。
在本次专访中,Ryou 分享了他为何辞去企业高管职位,投身全国演讲传播自我探索理念;他如何用 AI 解读人的潜力;以及为何工作的未来取决于人们是否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仅仅是能赚钱的职业。
职业错配的真正问题
问:你创立 MYOWN,是为了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将其转化为一生的事业。是什么样的个人经历促使你走上这条路?
答:我曾是招聘官,经常遇到简历优秀却回答不了“你为什么想做这份工作?”的候选人。这种脱节让我印象深刻,我意识到问题不在这些人,而在整个系统。我们从来没被教导如何真正理解自己。
所以在 2015 年,我辞职开始在全国各地举办免费讲座。有时候只有十个人听,有时候是一百人。但我的核心信息始终如一:如果你想从事真正热爱的工作,首先得了解自己是谁。
这个理念 —— 帮助人们认识自己,从而做出清晰的职业选择 —— 就成了 MYOWN 的基础。

打造真正理解人的 AI
问:MYOWN 使用 AI 来评估核心能力。要构建一个能理解“潜力”这种人类特质的算法,需要什么?
答:不仅需要时间和数据,更需要的是同理心。
我们花了五年多时间开发出诊断引擎 MYOWN EGO,基于 110,000 个数据点。这不仅仅是评估技能,更是分析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习惯以及决策模式。
最近我们还获得了一项基于经验的 AI 职业推荐模型的专利。接下来,我们计划整合来自 Slack 和 Notion 等工具的工作行为数据——这样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人们“说自己擅长什么”,还能观察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人们匹配上某份工作,而是帮助他们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径,并为他们规划出清晰的成长路线。
职业设计不是一张工作表,而是一段旅程
问:你在大型企业和初创公司都工作过。这种经验如何影响你打造出帮助人们寻找有意义工作的工具?
答:在两种不同文化中工作,让我看清了职业发展的“断层”。
在大公司里,人们常常在结构中迷失自我;而在初创公司,自由度虽高,却可能缺乏必要的指引。
在 MYOWN,我们尝试融合这两者。我们提供结构化、数据驱动的洞察力,同时也鼓励用户自主探索。
一个例子是我们的 Intern10 项目 —— 一种虚拟企业模拟体验。这一沉浸式项目非常真实,目前已有 80% 的参与者在完成项目后成功就业。
我们不只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而是提供一个尝试、犯错并最终找到真正契合方向的机会。

让职业探索更以人为本
问:你提到要让职业探索更具自主性。目前的职业发展系统出了什么问题?MYOWN 又是如何改善这一现状的?
答:目前很多体系还是以清单为导向 —— 写好简历、考证书、投简历。但这不是人们成长的方式。自我探索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张工作表。
在 MYOWN,我们通过 AI 个性化地引导这段旅程。我们帮助用户了解自己的特质,参与虚拟工作体验,并反思什么样的工作真正让他们充满能量。
现在我们还把重心放在“入职适应期”,不仅仅关注求职前的准备,也帮助新员工在入职后找到适应方法。
因为在我看来,真正的成功不只是“找到工作”,而是能否在工作中获得喜悦感、方向感,以及清晰的存在意义。
影响力的真正含义
问:你如何定义成功?不仅仅是 MYOWN 的成功,而是它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答:我至今仍每周走入一线。最近,有人走过来对我说:“多亏了 MYOWN,我终于找到了自己擅长的事。”这句话对我意义非凡。
我们希望成为的不只是一个职业平台,而是“终身职业引导者”。从第一份工作,到职业转型,再到退休后的第二人生。
人们总说 AI 会取代人类。我不这么认为。AI 完全可以让我们“更像人” —— 通过反映我们的本质、揭示我们的价值,并引导我们走向真正有意义的工作。
拥有专利的热情:为何他的愿景将重塑工作的未来
Ryou Tae-sub 并不是在打造一个平台,而是在发起一场运动。这场运动不是用 AI 把人推向某种工作,而是用 AI 激发出每个人的潜力。
凭借获得专利的 AI 模型、国家级合作伙伴关系以及日益增长的用户基础,MYOWN 正在成为职业探索领域未来发展的关键力量 —— 不仅在韩国,也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影响。
让 Ryou 真正有影响力的,不只是他的技术,而是他那份清晰的使命感:“我们存在的意义,不是帮人适应系统,而是帮他们创造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而这,正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愿景。
Read the English article he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