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14, 2025
No menu items!
Solve Education Annual Report 2023
今日故事来自10K的10个启示:关...

来自10K的10个启示:关于亚洲创新的深度思考

我最初在 NewInAsia 开始写作和编辑时,并没有对读者群抱太大期待。我的唯一目标就是:尽我所能,讲好每一个人的故事。

如今,我的 LinkedIn 资料旁边显示的数字已突破了10,000名关注者和连接。这串数字本身并不会让我“更好”——但这一路走来,我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启发。

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给予了我某种回报:一个全新的视角、一种扎根心中的价值,甚至一次彻底的世界观转变。

所以,为了纪念这个小小的里程碑——作为 NewInAsia 的编辑,也代表我的团队——我想分享这篇文章:《来自10K的10个启示》。

1. 我们或许一直误解了心理健康

我在 NewInAsia 的第一篇编辑文章聚焦于亚洲初创和企业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议题。那一次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常常将心理健康视为一种“负担”——需要悄悄处理、自己消化。

但我们采访过的人物,如 Michelle MahJonathan Kuek,却完全颠覆了这种看法。

他们让我明白,心理健康并不是绩效的阻碍,而是韧性、清晰与可持续领导力的根基。

自那以后,我用这种视角看待每一个故事。心理健康不是危机,它是引爆点。

2. 创新不一定喧闹 —— 它也可以是同理心的体现

Kow Ping 是我第一个独立专访的创始人。我们只短暂交流了一会儿,但他的温暖和远见让我印象深刻。

在编辑他的文章时,我才意识到,他的工作其实是一种安静却激进的创新:开发可穿戴设备,不仅是为了健康监测,更是解决可及性问题——从为偏远地区带去医疗支持,到为朝圣的长者预防中暑。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到东南亚健康科技的“以人为本”。

3. 扩展世界观,有时从编辑他人的故事开始

加入 NewInAsia 之前,我的关注点几乎都在印尼,也就是我自己的国家。我很少留意其他国家发生的事。

直到我负责 Mickaël Driol 的故事。他讲述越南的跨境投资战略,让我第一次意识到亚洲其实联系如此紧密——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

每个国家都有它自身的紧迫议题。而在这片土地上,有许多人正默默打造出不仅追求增长、也追求韧性的解决方案。从那一刻起,我不再只思考“本地”,而是开始以“区域”视角思考。

4. 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不是工具,而是思维方式

在编辑 Monir Azzouzi 的故事时,我再次意识到:真正改变职场环境的,不是科技本身,而是人。

他在 HR 领域中推动 AI 应用的过程表明,数字化的真正转型,来自将其视为一种文化变革,而非简单的软件部署。

即使是不懂技术的领导者,也可以成为数字化的推动者——只要他们真正理解转型背后的意义。进步,不是掌握了多少工具,而是是否转变了思维。

5. 创意,源于观点之间的张力

Tay Guan Hin 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特别是他提到的“创意摩擦”——这并不是需要避免的冲突,而是需要加以利用的动力。

作为一个热爱创意工作的人,我也曾感受过这种张力:传统与创新、结构与即兴之间的拉扯。

他说得好:AI 和科技不该取代创意的灵魂,而应该与之碰撞。最好的点子,往往不是来自舒适区,而是来自那个混乱又美丽、观点交锋的空间。

6. 最出乎意料的方法,往往最难忘

当我为 Grant “Upbeat” Bosnick 编辑那篇结合神经科学和打鼓学习法的文章时,起初我并不觉得这方法真的行得通——更别提背后还有数据支持。

但越是编辑,越觉得它有道理:学习不必是静态的。它可以是动态的、节奏感强的、难以忘怀的。

鼓点,竟然可以重新连接注意力与协作。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于音乐与神经科学这类看似无关元素的碰撞,从而创造出不仅“传授知识”,更“改变体验”的方法。

7. 直面自己的“BS”,才是真正的影响力起点

Cindy Tien 提出的 “BS” 框架——blind spots(盲点)、belief systems(信念系统),以及一点点 “bullshit”(自欺欺人)——让我在编辑后仍念念不忘。

不是因为它猎奇,而是因为它太真实了。

她指出,领导者失去影响力,不是因为技能不足,而是因为长期未察觉的行为模式悄悄主导一切。情商,不只是向外的共情,更是向内的自我觉察。

8. 社群第一,创业第二

在编辑 Leonard Ang 的创业故事时,我一下子被击中了——或许是因为我自己也是 Gen Z,理解那种理想主义夹杂着急躁的感觉。

他不是从一份商业计划书开始,而是先问:“你晚上失眠,是因为什么?”——然后持续倾听,直到问题的共性浮现。

他建立的不只是产品,而是信任。这让我明白:最好的初创公司,往往生长于一个早在企业诞生前就已存在的社群中。

9. 中年不是减速,而是重启按钮

我曾以为,年纪渐长就意味着慢下来。但 Lloyd Gan 的故事彻底颠覆了这个观念。

他从银行业的职业倦怠中走出,在四五十岁时投入巴西柔术竞技。他的“重启”,证明了:活力不是年轻人的特权,而是一种可以持续选择的状态。

他不把年龄视为阻碍,而视作资产。这也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时间线——或许,第二幕才是最勇敢的篇章。

10. 安静,不代表渺小

当我采访 Cap Hernandez 时,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那种默默耕耘、不喧哗却坚定的人。

他的“安静自信体系”让我重新定义了内心的拉扯:你不需要比这个世界更大声,才有影响力。

Cap 用深度倾听、有序系统与稳定输出来领导。他让我明白:“安静”并不是“无力”的反义词。有时候,正因为安静,力量才能持久。

尾声:超越数字

如果说这10个故事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创新、领导力与成长,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多元。

它可以是一项尖端科技;也可以是一个建立在信任上的小型社群;甚至可能是某人在他人眼中“太迟”的年龄开始一段新人生。

我很感激自己能作为这些故事的桥梁——更感激的是,在这些故事抵达他人之前,它们已改变了我自己。

未来,我仍希望能持续讲述那些让人停下脚步、开始思考,甚至悄然改变我们世界观的故事。因为,如果这10,000位关注者中,每人能将一个好点子传递给另一个10,000人,那影响力,远远超出这组数字本身。

Read the English article here.

Hilmi Hanifah
Hilmi Hanifah
Hilmi Hanifah 是 New in Asia 的编辑,致力于将故事与使命相结合。他擅长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清晰、有吸引力的内容,帮助亚洲各地的企业展示其创新成果与成就,在全球舞台上赢得应有的关注与认可。
RELATED ARTICLES

留下一个答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你的名字

- Advertisment -spot_img

Most Popular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