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门子(Siemens)、飞利浦(Philips)和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等跨国企业拥有超过二十年领导经验的 Bertay Fisekci,深知全球性组织的内部运作机制。
如今,他通过自己的咨询公司,专注于结合传统领导力发展和 Positive Intelligence 的心理韧性框架,帮助领导者和团队激发员工的参与感、建立联系并增强团队抗压能力。
在本次访谈中,Bertay 分享了中层管理者常见的盲点、心理韧性如何改变团队氛围,以及为什么真正激励人心的领导者,是那些能培育成长、而不仅仅是压榨绩效的人。
构建连接,而不仅是下达指令
问:你常说领导力不仅是“指方向”,更是“建连接”。在你看来,中层管理者目前最常见的参与感盲点有哪些?
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切中要害,我几乎每天都看到许多才华横溢的中层管理者在这方面感到困惑。
“指方向”说的是告诉团队要做什么,而“建连接”是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被真正地重视。
中层管理者往往上面承压于高层领导,下面要应对团队的各种混乱。在这种双重夹击下,人性化的元素很容易被忽视。多年来,我发现以下三个盲点反复出现:
- 误以为“忙碌 = 有产出”
管理者常常把活动当成果,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务、截止时间和数字上,却忽视了去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是什么让你的工作变得比应有的更困难?”他们在“管理工作”,而不是“领导人”。 - 陷入“我必须有所有答案”的陷阱
许多管理者认为自己必须为团队提供所有解决方案。讽刺的是,这样反而拉开了距离。当他们表现出“强大”,而不是“脆弱”,团队就不再分享问题、想法,甚至是错误,从而破坏了心理安全感。 - 沟通方式不匹配
管理者往往依赖自己的风格——喜欢数据的用电子表格,有些则喜欢快速指令——但却没有根据团队成员的信息处理方式去调整。对管理者来说信息清晰,对团队来说却无法真正接收。
总结:当管理者只停留在“做什么、怎么做”,却忘了“是谁、为什么做”,员工的参与感就会消失。真正的领导者,会营造一个让团队感到安全并愿意共同解决问题的环境。
通过心理韧性激发员工参与感
问:你在工作中大量使用 Positive Intelligence 的框架。心理韧性和心态训练是如何帮助团队提升参与度的?
答:很多组织会通过员工福利或团队建设活动来提升参与度,但这些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Positive Intelligence 更深入地关注团队在压力下的思维和反应模式。
我们的⼤脑有两种运作模式:
- “生存模式”:这时候我们被内在的“干扰者”(Saboteurs)劫持,比如那个不断评判的声音(Judge)、控制欲强的倾向(Controller)或回避问题的习惯(Avoider)。在这个模式下,团队的参与感会迅速下降——人们开始逃避冲突、过度干涉,甚至完全关闭自我。
- “智者模式(Sage)”:则代表着冷静、好奇和创造力。心理韧性训练可以帮助人们识别自己何时进入了“干扰者”状态,并通过简单的 10 秒练习(称为 PQ Reps)切换到“智者”状态。
结果令人惊艳:团队不再互相指责,而是变得好奇探索;不再逃避客户冲突,而是主动协作。心理安全感提升,创新力也随之增长。在某家《财富》100 强企业中,70% 的参与者表示自己变得更投入,97% 的人提升了情商。
心理韧性不仅能改变行为方式,更像是升级了整个团队的“操作系统”。他们不再只是一起“撑过去”,而是一起“成长起来”。
混合办公时代的激励新逻辑
问:在你的经验中,疫情之后,尤其在混合办公的环境下,员工的激励机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领导风格应如何调整?
答:这不只是一次小调整,而是一场彻底的“员工-工作关系”的重构。
疫情前,员工的动力来源主要是可量化的因素:职位晋升、办公室氛围、管理者的引导等。但疫情把这些全都拿走了,我们被迫重新思考:到底是什么真正驱动着人们?
答案是三个关键引擎:
- 自主性(Autonomy)
- 目标感(Purpose)
- 身心健康(Well-being)
员工希望拥有对工作方式的控制权、希望了解自己任务的意义,更希望在一个真正关注心理健康的文化中工作。
这对领导者意味着,从“监督者”转向“连接者”。他们不再只是监管任务,而是将日常工作与使命、成果以及团队成员之间建立更深的联系。
那些优先关注心理安全感、以成果而非出勤来评估团队表现、并善于提出“你认为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这类关键问题的领导者,往往能激发团队的主人翁意识和抗压能力。
这并不是“变软”,而是“变聪明”。那些懂得调整领导方式的人,将能吸引人才、驱动创新,并在变化中建立真正强大的团队。
简单转变,带来深远影响
问:你认为有什么低成本但高影响力的做法,可以立刻帮助管理者更好地激发团队参与感?
答:从聚焦“人”而不是“项目”开始每一次会议。
不要一上来就问:“X 项目的进展如何?”你可以试着这样开场:“本周最让你感到充实的是什么?”或者,“有没有我能帮你解决的一个挑战?”
这种做法不需要任何成本,但影响却极其深远。它能增强心理安全感,传递出真诚的关怀,并激发员工的“自主贡献”——也就是当他们感受到被重视时愿意额外付出的那份能量。
讽刺的是,当你减少对流程的关注、转而关注人时,流程反而变得更高效、更顺畅。
从“胜任”到“激励人心”
问:你曾指导过很多新晋领导者。在这个新工作时代,是什么让一个“胜任的管理者”与“激励人心的领导者”产生分水岭?
答:“胜任的管理者”擅长流程。他们分配任务、追踪关键绩效指标、扫清障碍并交付成果。这些当然非常重要。
但“激励人心的领导者”则擅长掌握人性。他们不仅仅是索取绩效——而是培养绩效。他们致力于人才发展,在下达指令前先建立连接,并通过自我修炼展现真实和韧性。
两者的差别是什么?胜任的管理者可以带领团队完成目标。而激励人心的领导者,让人们感觉他们可以“穿墙而过”去实现目标——并且整个过程是值得的。
不只是方向感:Bertay Fisekci 的关键转折点
对 Bertay Fisekci 而言,有两个关键的里程碑,定义了他如今的使命。
第一个,是在2019年离开了自己长达23年的企业职业生涯,创立了个人咨询公司,明确地致力于推动组织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型。他的项目平均帮助客户将员工参与度提升了20%,直接提高了生产力,并有效减少了员工流失率。
第二个,是将 Positive Intelligence 融入领导力发展。他通过识别并干预那些在压力下劫持领导者思维的“内在干扰者”,为他们打造一套新的心理“操作系统”,从而让领导行为变得更自然、更持久。
正是这种深厚的企业经验与基于神经科学的心理韧性结合,使他能够带来真正“落地”的改变。对 Bertay 来说,真正的领导力,不只是给出方向,而是建立连接、培养韧性,并激发人们心中最好的部分。
Read the English article here.